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
摘要: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为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提供保障。
本报记者 | 付朝欢
2022年2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22〕10号)公布。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2022〕332号)公布。记者围绕社会关注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
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本报记者:为什么出台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
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并强调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考察调研成都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2020年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为成都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都要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化城市试点示范。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市已成为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主要载体。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发展将更多体现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导向,生产生活方式将加快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是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实践,有利于在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城市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方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等方面,积累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
本报记者: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具有哪些基础?
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超大城市,生态本底良好、发展活力强劲,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初步成果,具备进一步深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成都生态本底良好。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千年传承的山水林田是建设公园城市的优良本底基础。成都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山地与四川盆地的接合部,能够在市区遥望大雪山,岷江及沱江干流穿越市域,生物资源多样丰富,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40.3%。
成都发展活力强劲。产业基础扎实,创业氛围浓厚,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近2万亿元,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具备建设公园城市的坚实物质基础。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拥有高等学校60余所、科研院所3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余家,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超过1/4。
成都前期实践丰富。实施了若干生态工程,依托自然山水建设城市“绿心”“绿肺”“绿脉”“绿环”“绿轴”。开展了“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创造较多可感可及的公共生态产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水平较高,“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正在建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面较广,生活品质较好。
新发展理念助力城市建设定位
本报记者: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定位是什么?
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和建设要求,牢牢把握三个发展定位。
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一些城市走粗放式发展路子,存在着空间无序扩张、生态功能退化、资源低效利用等问题。成都建设公园城市,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发展潜力,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率先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
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民栖居之所,承载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在追求经济效率和基础设施等“硬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软需求”。成都建设公园城市,要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人尽其才的就业创业机会,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人民美好体验,使人在城市中实现价值、城市因人而更加繁荣,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城市治理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成都建设公园城市,要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
本报记者: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在工作原则上,坚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实行全周期管理;坚持聚焦重点、创新突破,突出公园城市的本质内涵和建设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根据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特点,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坚持稳妥有序、防范风险,稳妥把握建设时序、节奏、步骤,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在发展目标上,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历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市政公用设施安全性大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显着改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城市治理体系更为健全;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充分彰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
四项主要任务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城市
本报记者: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围绕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定位和目标,主要实施四项任务举措。
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眼构建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公园体系、生态系统、环境品质、风貌形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格局,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建立蓝绿交织公园体系,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依托岷江、沱江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保育秀美山林,建设美丽河湖,守护动物栖息家园。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发展生态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旅游开发等产业。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塑造公园城市特色风貌,提高城市风貌整体性、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同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在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态价值、水利工程等方面实施一批工程项目。
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推动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为人民打造更为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幸福的生活家园。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绿色出行,鼓励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增强养老托育服务能力,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扩大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供给。提供优质医疗教育服务,加强公立医院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打造功能完善、业态齐全、居商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文化旅游魅力,建设彰显天府文化和蜀风雅韵的世界文化名城。同时,开展宜居生活创建行动,在绿色生活、养老育幼、住房保障、社区服务、文化旅游等方面实施一批工程项目。
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围绕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壮大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统一,使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发展彰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推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人才集聚高地,营造开放包容、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同时,开展宜业环境优化行动,在绿色生产、优势产业、科技创新、技能提升、消费业态、金融服务、法治保障、双向开放等方面实施一批工程项目。
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为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提供保障。增强抵御冲击和安全韧性能力,系统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下沉。构筑智慧化治理新图景,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建立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机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建立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加强片区综合开发。同时,开展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在内涝治理、燃气管道改造、应急能力建设、智慧化治理、土地利用、投融资创新等方面实施一批工程项目。
责任编辑:宋璟